首页 | 校院概览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决策咨询 | 行政后勤 | 队伍建设 | 机关党建 | 廉政建设 | 信息化建设 
热点新闻
·   张涛看望慰问春节... 01/22
·   我校举行2023级领... 10/12
·   我校召开2023年春... 02/24
·   张涛看望慰问老同志 01/20
·   我校举行2022级领... 05/06
·   全省市厅级主要领... 02/15
·   我校召开2023年春... 03/16
·   校委(院党组)召... 01/20
·   全省党校(行政学... 05/24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来源: 2014年第5期《党的生活》薛瑞汉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

一、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

作风是党的生命,我们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一贯要求从严治党。90多年来,作风建设始终被置于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而常抓不懈。

早在党成立初期,就确立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提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工人、领导工人的作风建设思想。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第一次系统概括并阐发了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指出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紧接着,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号召全党必须大力发扬“五种革命精神”。江泽民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并且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告诫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致力于创新和发展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制定了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抓好“八项规定”的落实,下大气力改进作风,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从严治党、执政为民的坚强决心。

二、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是作风建设的必修课

2009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河南考察,在兰考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焦裕禄精神的科学内涵。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兰考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亲临调研指导,再次阐发了焦裕禄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刻阐述了抓作风建设、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实践载体、重点对象、组织指导原则、特点规律,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焦裕禄精神,其实质是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宗旨意识。焦裕禄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集中代表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高度契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目的是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理念,付诸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四风”问题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焦裕禄精神是一面镜子。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找差距、明方向,转作风、添动力,是严格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的关键之所在,是广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必修课。

三、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着力加强作风建设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作风问题攸关党的兴衰存亡。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转变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作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对巩固和扩大第一批活动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加强作风建设,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

一是把党性教育作为基础环节抓实抓好。党性是作风的内在依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纯则作风正。干部作风不正,归根结底是党性不强造成的。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经常检查和弥补自身不足。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讨论,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根本问题上站稳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把焦裕禄精神作为对照反思、查摆问题的一面镜子,作为加强修养、锤炼党性的行动标杆,时时处处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做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以实际行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真正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二是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靠教育更要靠制度。制度同其他方面相比,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不解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特别是当前,作风建设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制度上的规范、机制上的创新,就不可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刹住“四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针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法规制度陆续出台,以制度之“缰”勒住不正之风的努力一直在推进。特别是2010年以来,作风建设的一个着力点体现为对领导干部作风的约束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制度成果为,《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要靠制度,要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通过完善制度给作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注重总结实际中的新鲜经验和做法,将已经成熟的做法上升为指导工作的制度和规范,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做好制度建设规划,通过抓制度落实固化作风建设成果。对制度建设的盲区和空白点,要及时予以填补;对已经不适应的规章制度要予以修改、充实和完善;对适用的禁令规定必须严格执行。要树立制度至上的观念,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是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选人用人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党风。要坚持政治方向,改进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让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那些做表面文章、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在考评内容上,把作风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民意在考评中的权重,并将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在考评方法上,根据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切实将干部作风情况考准考实。要积极挖掘党员干部中作风好的模范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

四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党务公开,增强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权利;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决策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推进司法公开,及时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司法管理活动和内部工作模式,增强认同感。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监督。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加强党内监督,要充分体现从严治党的总要求,严格组织生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加强民主监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充分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拓宽民主诉求和表达的渠道;加强法律监督,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对权力运行施加刚性的法纪约束;加强舆论监督,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凝聚人心。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关闭窗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006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365号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行政学院 信息管理部 制作维护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