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院概览 | 教学工作 | 科研工作 | 决策咨询 | 行政后勤 | 队伍建设 | 机关党建 | 廉政建设 | 信息化建设 
热点新闻
·   张涛看望慰问春节... 01/22
·   我校举行2023级领... 10/12
·   我校召开2023年春... 02/24
·   张涛看望慰问老同志 01/20
·   我校举行2022级领... 05/06
·   全省市厅级主要领... 02/15
·   我校召开2023年春... 03/16
·   校委(院党组)召... 01/20
·   全省党校(行政学... 05/24
以现代科技推进高水平平安建设
来源:河南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如今,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成为促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安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树立科技思维、创新思维,以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

以现代科技打造平安建设宣传网络,营造良好氛围。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拓展了宣传渠道,极大提高了平安建设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电子屏等形式,利用在群众中具有深厚基础的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抖音等APP,打造多元、立体、高效的平安建设宣传网络,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宣传网络的搭建,在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策划组织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我国平安建设的相关政策、主要举措、重大成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分地域、分行业、分人群进行公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网络调查,对社会舆情进行全面精准的搜集、研判和引导。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提高平安建设的群众知晓率、认可率、参与率,营造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

以现代科技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安宁。要以视频监控网络体系建设为基础,持续推动雪亮工程、天眼工程、满天星工程等建设,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信息化警务格局,全方位、全天候、全地域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加快重要部位、复杂场所和农村薄弱地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做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编织一张严密的防护网。在物联多维感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建设无人机高空监控系统、身份识别精确技术系统等,改变通过肉眼查看海量视频的传统办案方式,智能化、自动化、高效率从海量素材中迅速提取属性特征,提升办案速度。

以现代科技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群众反映诉求更加便捷,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更加畅通。要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微博、微信、政务服务网等一站式直达,网上接访、视频接访、联合接访、阳光信访等多元配合,使群众的利益诉求可表达、有人管、能解决。要利用新技术进行网络负面舆情监测,如中牟县姚家镇打造了“党建+”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爬虫技术,建立负面舆情监测体系,及时监测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信息更新,在舆论风险萌芽状态快速回应与引导。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解决当事人身处海外无法调解的难题,如温州创新应用“互联网+远程公证+远程调解”,在全国率先建成海外视频调解室,直接通过视频连线开展调解工作,值得广泛推广。

以现代科技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要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助力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实现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提前感知、及时预警、快速处置。重点研究和突破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等核心技术,提高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新监督方式,设立移动监督综合平台,对公共安全进行实时监督。如今,手机移动互联的广泛发展和5G技术的迅速应用,使得人民群众手持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监督,可以在网络上举报身边的交通违法行为。如2020年国庆假期,河南500余名群众向高速警方举报了占用应急车道、遮挡车牌、大车违规占道等行为,违法车辆高达2000多辆,经查实都得到了严厉处罚。这种“随手拍”的方式使移动监督更有效、公共安全更可靠。

以现代科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群防群治。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探索组织发动群众的新途径新办法,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技术平台。如广州上线的“广州街坊”小程序,在短时间内汇聚了政法干部、专业人员、公交车司机、环卫工人、快递员和外卖员等庞大人群,由他们担任信息员、巡防员、调解员、宣传员,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充分发挥了基层自治、群防共治的重要作用。要用信息化手段发挥群众力量,助推志愿服务走深走实。应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采取“网络认领志愿服务”的方式,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汇聚群众力量,加强群防群治,展现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效应。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赵士红、尚方超)

关闭窗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006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365号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行政学院 信息管理部 制作维护 

您是第: 位访客